首页 > 采购 > > 正文

焦点讯息:走进郭澄清纪念馆,重温《大刀记》及郭澄清的文学世界

2023-06-28 23:32:21 来源:齐鲁壹点 分享到:

□李培乐


(相关资料图)

说起《大刀记》,上了年纪的人都耳熟能详,上世纪70年代不断从收音机里传出的音符,在一代人身上烙下深深的记忆。

作为80后,在时间的隧道里曾与《大刀记》擦肩而过,却在德州宁津的郭澄清纪念馆里重新打开了穿越时空的阀门,管窥这位甘守清贫扎根农村的文人的风骨。

宁津县原属河北,新中国成立之后,划归德州市管辖。在这个以蟋蟀和杂技闻名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叫郭皋村。盛夏的郭皋村,麦田金黄,炙热的太阳催促着颗粒归仓,乡村的小路上,铺满路面的小麦散发着新麦独有的香味。

村口的郭澄清纪念馆,像一个地标、一个文化符号,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郭澄清先生

站在门口,端详着王蒙先生题写的牌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同行中的不少人,甚至带着朝圣一样的心情轻轻迈过门槛。

郭澄清先生的儿子郭洪志带着对父辈深切的爱,对来人一一热情欢迎。他说,每当有人来看父亲,他总是特别激动,也特别感恩,他把每一个人都当成朋友,当成心心相印之人。

讲述郭澄清,郭洪志最有资格。在纪念馆里,他娓娓道来关于书柜的故事。

这个书柜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甚至样式老旧,可是在上世纪,这个镶嵌着玻璃的推拉橱柜,却是郭澄清家最像样的家具,也是为数不多的“沾光”的所在。郭洪志说,这个橱柜是当地领导看到郭澄清的书都没有地方放,特意指示县里专门打造的,书柜上的木制雕刻也能看出制作的用心。

作家尚启元写的《郭澄清赋》摆在显眼的位置。郭洪志对其赞不绝口:“人很年轻,颇具才分,写得非常好。”尚启元也是《郭大刀》的作者,因为了解,所以用心。

介绍中,郭洪志提到了郭澄清连续两次拒绝组织分房,主动选择回到农村,回到熟悉的鲁北平原,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沃土,奋笔疾书。

按照当下的思维,我们或许很难理解这种高风亮节,但在郭澄清身上是那么的自然,因为他骨子里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官员,更不想享受特权,他只想好好地写书,好好地呈现心中的文字,反而是这片平原滋养了他,启发了他,让他写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回到郭澄清的老宅,现在这座宅子年久失修,外墙墙体大量脱落,屋里昏暗的灯光似乎和当年一样。

在土炕边缘,我仿佛看见郭澄清奋笔疾书,以对时代的强烈感知,描绘着心中的《大刀记》。

我了解到全书从写作到出版都充满艰辛,但对文学的热爱和文人风骨支撑着郭澄清一路前行。也正是这种文人的骄傲,得以让两部《大刀记》面世,并在新时代不断地重印。2019年,《大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回归乡土,我冒昧地揣测,他不想让外在的光环和日常琐事打扰平静的内心,更不想浪费有限的生命,所以,他毅然决然回归,在这个小村里不舍昼夜。即便在生病的时候,他依然靠着顽强的毅力,挥洒着内心的骄傲,一行行流淌的文字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作为80后,我会仔细地去品读《大刀记》,去触摸历史的印记,走进郭澄清的文学世界。

曹丕曾说过一段话:“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大刀记》定会不朽,唯文字可以不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仪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