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热点:美丽贵州 逐绿前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是中国的“山地公园省”,其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中国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心向往之的生态秘境,曾经却是石漠化程度最深的“贫地”。近年来,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乘风破浪、砥砺奋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下一个个生动的注脚。
图为: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风貌。新华社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退耕还林面积中国领先、治理石漠化面积中国领先、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中国领先……贵州深入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明确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维护好优良生态环境这个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2022年7月30日,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在贵阳签署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合作协议,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自然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等方面全力支持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
护“水”,筑牢生态屏障。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前些年,由于生态脆弱、环保问题突出,乌江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的化屋村也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2023年3月1日,《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开始实施,从规定各部门、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乌江保护中的职责,到明确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依法加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到明确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应急处置……共11章85条的《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每条都力求真管用、可执行,切实为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制度护航,成效明显。经过坡改梯、退耕还林、种植经果林、取缔网箱养殖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化屋村走上了有机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村民们发展起了生态渔业、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植“山”,推动绿色发展。曾经的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山秃水枯,“苦甲天下”,光秃秃的荒山不仅无法给予人们生活所需的粮油和蔬果,更是在汛期山洪暴发时让家家户户胆战心惊。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一座座光秃的山头被种上了树,如今,全村林地面积达1.37万亩,森立覆盖率从5%提升到77.2%,林木经济价值达上亿元。2022年,海雀村获得了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这片万亩莽莽林海,让海雀村的“空气”源源不断变成财富,装进群众腰包。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贵州在行动。从2012年到2022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5372万亩,退耕还林实施面积达1695万亩。同时,贵州石漠化治理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在石旮旯山区“补绿造绿”的壮举。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贵州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迭代升级,在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强!
标签: